欢迎湖北循环经济网!今天是:

实践案例
首页  -  实践案例  -  正文
免费的”节能新路径 山东烟台芝罘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作者:钟嘉琳 时间:2021年05月19日 12:49 点击量: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各种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合同能源管理这种利用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节能改造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有效模式,正在芝罘区逐渐兴起。


作为全国29个之一、烟台市唯一一个开展集中统一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区域,芝罘区已实施或正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共机构达到17个,目前累计改造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综合节能率达到15%,生态效益逐渐显现;到今年年底,17个项目预计节约能源费用28万元,经济效益不断释放;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的经验模式已逐渐从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向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产业园区推广,社会效益愈发明显。


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项目成本

11月11日,覆盖芝罘区2个机关集中办公区、9个街道办事处的供热节能改造完成招标。在位于东山街道办事处的供热改造项目现场,节能服务公司正在组织对办公楼暖通供热设备实施节能改造。这种供热节能改造的最大特点是将按照供热面积收费模式改为热计量收费模式,在每个街道办事处新增供热智能节能控制平台,实现分时段供热、环境温度补偿控制供热。东方能源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向成兵告诉记者。


作为中心城区、老城区,芝罘区公共机构建筑年代久远、老旧分散,供水、供热、电力等用能系统老化,用能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仅以芝罘区党政机关3个集中办公区为例,45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每年支付的水、电、暖等费用约430万元。而合同能源管理的新模式,有效缓解了这种能源消耗。合同能源管理,具体来讲,是由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出资,对水、电、暖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芝罘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节能科负责人尹桂波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业务方式。


这种既省钱又节能的合作方式,为何率先在公共机构铺开?尹桂波表示,与大量分散的居民和企业相比,公共机构拥有便于集中管理、执行力强的优势,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方面的具有明显表率和示范作用。目前,芝罘区内五洲丰、国润铜业等能耗大户积极借鉴相关公共机构经验,主动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降低工业企业节能改造投入和设备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用能效率、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

芝罘区共有公共机构160家,总建筑面积8782万平方米,涉及机关、医院、学校、文体场馆等不同类别,点多线长面广,单位性质多元。同时,节能管理涉及发改、财政、住建、工信、机关事务等多个部门,横跨区、街道多级行政架构,统筹协调难度较大。


如何让这种节能新模式在公共机构高效实施?

“统起来,才能政令畅通;分清楚,才能权责清晰。芝罘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孙丽萍务中心副主任孙丽萍向记者介绍说:芝罘区在平行职能部门之上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全面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统筹领导。同时,建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出台《芝罘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监管、运维管理、资金支付等环节作出详细规定。


政策指引下,芝罘首批选取芝罘区检察院、芝罘区法院、芝罘医院等建筑体量大、能耗高、节能潜力大的公共机构作为试点,探索先行先试模式、打造节能典范样板。其中,芝罘区检察院作为全省首家实施能源托管型合同能源项目的公共机构,通过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换装节能灯具及节水器具、改造中央空调系统等措施,年综合能耗费用下降超过12%,总体能源利用率达98%以上,累计节约能耗费用22万元。


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均由社会投资的特点,芝罘区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办事程序,有效提高了项目落地效率。对项目立项审批实施流程再造,改变以往由发改、财政、政府采购等多个部门联合审批模式,使项目从提报到完成招投标时间缩短了近50%。


实时能耗监测精准计算节能效益

科学监管,才能确保节能效益。芝罘区打造全过程监管平台,通过建设公共机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采取实时监测、远程控制、能耗比较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按季度公开通报各项目节能率达标情况。


目前,芝罘区公共机构80%以上的大、中型办公建筑、9个街道办事处和2所医院、学校办公建筑实现了实时能耗监测。


为精准计算节能效益,芝罘区通过项目单位用电及其他用能发票分别计算用能量及能源费用,参照合同约定的基准能耗,按账单法计算项目节能率,出具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益分享报告。同时,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对完成节能改造并处于合同期内的项目定期开展节能效果评估评价,相关情况纳入定量考核内容,督促服务公司及时做好技术整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刘宗怡




地址:中国•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E-mail:xhjj_hbut@126.com 版权所有: 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湖北循环经济协会